房价高很大原因是什么房价为什么会那么高?8个原因!)
关于房价,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。
人们买房的动机,也跟房价的高低密切相关。
中国的房价,大多数人认为还是偏高的。
今天的文章,从黄奇帆的部分发言及其著作分析:房价高的8个原因。
1. 住宅土地被挤压,供小于求,催生房价快速上涨
过去几十年中,我国每年平均有800万亩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。
其中,30%左右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,21%左右用于工业建设,实际给房地产开发的建设用地只有城市建设用地的10%。
相比欧美国家,商业和住宅类住房用地一般占25%的情况,住宅用地被严重挤压。
那么,住宅用地为什么会被挤压呢?
这还要归结为国家“制造大国”的定位,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浪潮下,中国的制造业走过了别的国家百余年的发展之路,也因此我们中国人都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。
所以,工业用地建设占比挤压住宅用地就可以理解了。
在住宅用地分配方面,有时政府会逆向调控,对大城市有意控制得紧一些,中小城市反而容易得到支持,用地指标会多一些,这就造成了城市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。
因此,此种情况就催生了过去“供小于求”的局面,使得房价快速上涨。
2. 土地竞拍,价高者得,高地价催生高房价
过去十余年中,一线城市的房价普遍涨了10~15倍,其实还是土地的稀缺性导致的。
土地少,竞标者多,价高者得,于是土地价格持续上涨。
想想看,过去的那些见诸报端的地王,都是各开发商1亿又1亿的加上去的。
地价高则房价必然会高,地价低则房价自然会低,所以地价是决定房价的根本性因素。
当然,这跟中国的土地拍卖制度有关,为避免腐败和灰色交易,实现公平公正。
所以拍卖制度得以沿用至今,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把地价越拍越高。
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:旧城改造而来的拍卖用地成本高。
城市拆迁的动迁成本会参照当地的房产均价来补偿,无形中也使得地价不断上升。

3. 房地产投资占比过重,对房地产投资的倾向性使房价持续上涨
对一个城市而言,GDP也不能全部用来投资造房。
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应该超过GDP的60%,房地产投资不应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25%,否则就无法持续健康发展。
而目前,在全国32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,房地产投资连续多年占GDP60%以上的有5个,占40%以上的有16个,显然高于正常水平。
有些城市因为房子造得很多,出现了“空城”“鬼城”等奇观。
这些地方因房地产投资重、房价高,彻底让房地产投资绑架了经济发展。
4. 房地产绑架了太多贷款,实体缺钱、工资不涨,使房价高高在上
以过去某年为例,房地产贷款余额为近40万亿元,占比超过25%。
这意味着房地产占用了全部金融资金量的25%,而其贡献的GDP只有7%左右。
过去几年,全国贷款增量的45~50%来自房地产,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甚至有70%~80%的增量来自房地产。
因此,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金融资源,导致众多金融资源没有进入实体经济。
而依赖实体经济的老百姓收入增长缓慢,也间接催生了让人觉得高的房价。

5. 房地产税费占比过高,强依赖关系促使房价越来越高
近些年来,全国财政收入中,房地产税费约占35%。
以某年为例,全国10万亿元地方税中,有40%与房地产有关,加上3.7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,13.7万亿元财政收入中,有近8万亿元与房地产有关。
地方政府离不开房地产,这种强依赖性也促使房价越来越高。
6. 房屋销售与租赁不均衡,使房价快速上涨
在欧美国家中,用于销售和用于租赁的房屋大概是1:1。
而近十年,我国开发的房产中90%以上是作为商品房、产权房进行买卖的,真正用于租赁的不到10%。
租赁房少,且承租者弱势,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,于是业主可以随意地调整租金。
且承租者由于没有产权,无法享有属地的教育、医疗、户籍等待遇。
因此,百姓逐渐形成“租房不好、买房好”的观念,也催生了房价的快速上涨。

7. 房价与收入的比值过高,收入增幅赶不上房价涨幅
按国际惯例,老百姓用6~7年的家庭年收入买一套房是合理的。
但中国的现实情况并非如此。
按各市均价计算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往往已达40年左右。
房价与居民收入比属于良性的,比如高收入对应高房价,还可以接受。
但是,过去这些年的“抢房行为”,让低收入对应高房价成为了现实。
8. 土地资源错配,越限越买、越买越高
还有一个普遍情况是:限购!
限卖限购的情况下其房屋很快出清;而有些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长,甚至达10余年。
限购的城市,老百姓越限越买,越买越贵,各地房价纷纷跟涨。
只有为供不应求的城市多提供土地,供过于求的地方则不再批地,才能把错配的资源调控回来。
所以,土地资源的错配也催生了房价的上涨。
- 本文分类:百科知识
- 本文标签:无
- 浏览次数:100 次浏览
- 发布日期:2025-03-22 02:48:59
- 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3dyc.net/baike/0jrgZlX8ME.html